VR的由來
VR 的概念是由1970年代來自Stanley G. Weinbaum的科幻小說《皮格馬利翁的眼鏡(Pygmalion's Spectacles)》被認為探討虛擬實境的第一部科幻作品,簡短的故事中詳細地描述了包括嗅覺、觸覺和全像護目鏡為基礎的虛擬實境系統。
虛擬實境系統具有下面三個基本特徵:即三個「I」immersion (沉浸) interaction (互動) imagination (構想),它強調了在虛擬系統中的人的主導作用。
現在的「虛擬實境」是由Jaron Lanier和他的公司VPL Research創造並推廣的。VPL Research持有許多80年代中期的VR技術專利,開發了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頭戴式可視裝置(Head Mount Display,HMD) Eyephone和觸覺輸出裝置資料手套虛擬實境的概念是由電影比如《割草者》才逐漸向大眾普及的。

AR/VR 的發展潛力
AR和VR的不同應用層面

目前全球花費在教育產業的相關科技支出裡,AR/VR技術的支出遠遠高於其他新興科技技術,在2018年,全球花費在AR/VR的相關科技支出只有1.8億,到了2025年,全球花費在AR/VR的相關科技支出估計將急增至12.6億,在7年內增加了10.8億。而其他科技例如是AI,在2018年全球花費在AI的相關科技支出只有0.8億,到了2025年,全球花費在AI的相關科技支出估計將增至6.1億,在7年內只是增加了5.3億。可見AR/VR市場在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。
除了AR/VR可以應用在教學層面上,尤其是STEM課堂教學和科研教學,AR/VR也可以應用多個層面上,例如是影視影業,網路直播、文物保護,自動駕駛和產品設計等方面。
為何使用 AR 和 VR 來教學 ?
使用 AR 和 VR 教學的好處

什麼人群適合學習AR和VR ?
AR及VR相關軟件
AR 及VR教育應用
AR及VR應用於教育層面已經很常見,歐美國家早已領先發展AR及VR技術,被運用在不同職業、界別、應用科技上。在技術上都日趨成熟,而就近香港的鄰近國家都有AR及VR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推廣,雖然相比歐美國家的普及率相比較低,但是香港、韓國、台灣、日本等,這些亞洲地區都正在加強AR及VR教育於大眾認識,政府部門也積極配合AR及VR技術的發展。